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致富技术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棘胸蛙的养殖技术(三)蝌蚪的饲养与管理

    信息发布者:家乡风情
    2017-06-29 18:24:35    来源:大沐溪   转载

    棘胸蛙的饲养管理

    一、蝌蚪的饲养管理

    (一)蝌蚪的饲养

    刚孵化出膜的蝌蚪,个体小,体质嫩弱,对外界环境和敌害的抵抗能力差。其生活环境与鱼类相似,是完全在水中生活。因此,要加强水质管理,才能提高蝌蚪成活率。

    1、蝌蚪的放养密度 决定与培育条件、饵料供给、蝌蚪大小和管理水平等条件。土池生态条件较差,水质易混浊,放养密度宜稀不宜密。放养密度过大可直接影响蝌蚪的生长与成活率。因为密度过大,投饵量相应增加,容易引起水质污染,造成水中溶氧量大量减少,严重时蝌蚪的不良想象,使成活率大大降低。通常蝌蚪的放养密度为:每平方米放养20日龄蝌蚪350~500尾,或30日龄蝌蚪200~300尾,或80日龄至变态为幼蛙之前的蝌蚪100~150尾为宜。水泥池管理和换水条件好,水质清新,放养密度可比土池大1倍。

    同池放养的蝌蚪应是日龄大致相同,规格节本一致。防止大小蝌蚪混合饲养,否则会引起两级分化,甚至出现咬口现象,不利于蝌蚪的正常生长发育。

    在有足够的饲养水面时,幼小蝌蚪的放养密度已稀为好。低密度养殖,除了有利于蝌蚪生长发育外,池内的天然浮生物可为蝌蚪补充相当的一部分食物。

    在进行蝌蚪密度疏散时,幼小蝌蚪要用细眼网捞取。先在水桶里装水,捞出蝌蚪立即将网袋伸入水桶,让幼小蝌蚪离网入水。较大的蝌蚪(15日龄以上),可用大孔眼网捞取。捞出之后,反转入网袋将蝌蚪倒入水桶。装入水桶内的蝌蚪,不能久放,否则蝌蚪容易死亡。因此,疏散时药及时将蝌蚪放入池内饲养。

    2、早期蝌蚪的培训 刚孵化出的蝌蚪全长0.6~1厘米,体形似鱼,大都侧卧于孵化池底部,也常利用自身的吸盘吸附在池壁或水草的树枝上休憩,稍微惊动以下有些蝌蚪还会做短距离窜游。水温25°C以上、出膜厚3天的蝌蚪,开始摄食和靠长尾(其边缘有发达的游泳膜)的摆动在水中游泳。因此,在池中投些水生植物,如水浮莲、水葫芦、金鱼藻、浮萍、杨树根等(约占水面的1/30)作为蝌蚪的附着物,使其不会沉入池底被泥沙覆盖致死。

    刚脱膜的蝌蚪,游泳能力差,尚不能觅食,主要吸收胚胎卵黄作为营养来维持生命。因此,此时的蝌蚪不宜转池,不需投喂饵料,也不需要搅动水体,让蝌蚪休息。一般脱膜后5~6天,其两腮盖完全形成后才开始向外界采食。这时可投喂一些营养丰富、又易于消化的蛋白质流汁饵料,如煮熟的鸡蛋黄(或薯类)捏碎拌水成浆,全池均匀泼洒。早晚各投喂1此。一般5000尾蝌蚪投喂1个熟蛋黄即够。在投喂蛋黄浆的同时,可隔天投喂人工培养的绿藻、硅藻等浮游生物。蝌蚪开食后要及时投喂,否则饥饿时会互相咬吃。但投喂量应少,以免过多污染水质。20日龄之后以投喂植物性饵料为主,如熟番茄、南瓜、米饭、豆浆、藻类、水生植物等。随着蝌蚪的长大,摄食能力的增强,转入蝌蚪池后,投喂的饵料由麸皮50%、玉米粉(细米)40%、青菜10%组成。用水调匀至含水量70%左右(用手捏成团不散开为度),蒸熟晒凉后,用后捏成小团,每池可投5~10团。一般1天投喂1次。如当天没有吃完,第二天一定要捞出,以免蝌蚪吃进变质饵料而患肠胃病。小蝌蚪经培育半个月后,即可转入蝌蚪池饲养,便进入了蝌蚪的后期培育阶段。

    3、变态蝌蚪的培育 蝌蚪从长出后肢芽到前肢伸出和尾部完全吸收,这段时期称为变态期。在这段时间的蝌蚪是不吃不动。但由于蝌蚪的变态是不同步的,即使是同一日龄的蝌蚪,早变态的已长出四肢,而迟变态的仍是长尾一条。因此,就整体而言,还是要继续投喂,只是投喂量要逐渐减少,直至全部变态成幼蛙。在蝌蚪变态期间,它的身体结构发生很大的转变,由鳃呼吸变成肺呼吸,口开始裂开张大,体内各系统不断发生变化,初步适应陆地生活,即由水生过渡到水陆两栖。因此,水池内既要有浅水,也要有湿润的沙质陆地(水路比例为4:1)。同时要放些水草或木板之类的漂浮物,使变态时的蝌蚪停在上面,露出水面呼吸和休息,而不能让其长时间潜在水中,并要尽可能防止惊动,使其有个安全的环境变态成幼蛙。

    棘胸蛙蝌蚪的变态受温度、饵料营养以及放养密度等因素的影响。一般在上半年产卵孵化的蝌蚪,尽可能加强喂养,提高温度,多投喂动物性蛋白饵料,进行强化教育,使其当年变态成幼蛙,以免入冬之前,因幼蛙吃不到足够的饵料,体弱瘦小,难以越冬。如果是下半年孵化的蝌蚪,要适当增加放养密度,降低温度,控制饵料投喂量,多投喂植物性饵料,使其只长个体,延缓变态,让其以蝌蚪的形态越冬,因蝌蚪的耐寒能力比幼蛙强(只要有不结冰的水即能生存)。使其到来年变态成幼蛙,这样比较安全。因为下半年变态的幼蛙个体较小,生长速度较慢,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低,尤其对寒冷的抵抗能力差,成活率低;而到来年变态的幼蛙,个体较大,生长速度也较快,成活率高。如果有日光温室,能采取保温措施,则可照常喂养。

    蝌蚪变态是其一生中最脆弱的时期,稍不注意便会造成很大的损失。因此,要加强变态器的饲养管理,保持水质清新,细水长流,环境安静,定期投喂优质饵料,并在饵料中适当添加酵母粉和穿心莲粉等,可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生。另外,还要为蝌蚪变态创造登陆条件,如往池内投放木板和泡沫塑料等漂浮物,供刚变态的幼蛙作登陆的跳板。并及时将刚变态的幼蛙转移到幼蛙池养殖。据报告,蝌蚪的变态受体内甲状腺素的影响。动物性饵料甲状腺无的含量高于植物性饵料。因此,在蝌蚪培育过程中,人们常用增大植物性饵料的投喂量来延迟蝌蚪的变态时间。此外,将水温控制在24°C以下,并适当稀养,也可延迟蝌蚪的变态。相反,加大动物性饵料投喂(占60%以上),水温控制在24°C~27°C,并加大放养密度,同样可加速蝌蚪的变态过程。

    4、合理投喂饵料 投饵是蝌蚪培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生产环节。投饵不足,使蝌蚪处于饥饿状态,必须妨碍其生长发育,而且蝌蚪有饥饿暴食的习性,往往发生相互咬伤的现象。投饵过量,即浪费饵料,又因残饵过多,造成水质污染,容易发病。因此,投饵一定要坚持“四定”投饵法。

    (1)定质 要求投喂的饵料要新鲜,清洁适口,切记投喂腐败变质的饵料。鲜饵在投喂前要洗净消毒。

    (2)定位 为便于清理残饵和保持水环境清洁,水池应设置食台,做到定位投放饵料。同时,要注意,不要把饵料投到池底软泥处,以免污染底质,影响蝌蚪生活。

    (3)定时 要求日投喂两次,即清晨和傍晚各投喂1次。但投喂配合饵料每天不少于5次。

    (4)定量 根据蝌蚪的体长,摄食情况,天气变化、水温、水质,以及投饵品种等具体情况,投喂一定数量的饵料。一般情况下,每天的投饵量应控制在蝌蚪总重量的1%~3%。水温高时,适当多投;水温低时,减少投喂;同时,要注意每日的投饵量切勿时多时少,以免蝌蚪饥饱失常,影响正常生长。

    随着外界气温和水温的下降,蝌蚪的生活和摄食量会逐渐减少。当水温降至10°C以下时,蝌蚪基本停止觅食,处于半冬眠状态。当水温回升至15°C左右时,又开始活动、觅食。这时,应投喂饵料,以增强其御寒能力。

    5、蝌蚪的冬眠 蝌蚪的越冬与水温密切相关。据观察,当水温降至8°C~9°C时,蝌蚪即趋于休眠状态,不吃不动,潜伏水底或水草从中冬眠。翌年水温回升到10°C以上时苏醒。蝌蚪的冬眠是极不深沉的,在整个越冬期间,只要天气晴朗,水温上升,就又会浮上水面慢慢游动,但只要天气转冷,水温降低时又会沉到水底冬眠。

    蝌蚪池水深保持0.8~1米,并采用常流水,池顶加盖等保温措施,就能安全越冬。如果遇到天气寒冷,水面结冰,就应将水层敲破,以免造成池中缺氧,致使蝌蚪窒息死亡。蝌蚪御寒能力较强,故越冬成活率较高,一般能达到90%以上。据吴蓓琦等的试验报告称:全长4厘米以上的蝌蚪,越冬成活率可以达95%以上;4厘米以下的蝌蚪,越冬成活率为60%~70%;处于前肢伸出、尾部尚未吸收完毕的蝌蚪,成活率只有50%左右。越冬池中应放些瓦片、瓦筒和水生植物,以供蝌蚪藏匿。越冬期放养密度可适当加大,大约为平时放养密度的1倍。

    对正处于变态阶段、已长出后肢或四肢的蝌蚪,耐寒能力较差,应特别倍加互利。租好能再吃上搭棚,或转入塑料棚内培育,使其顺利越冬,减少损失。当水温回升到15°C时,蝌蚪活动加强,此时应适当投喂高蛋白、高脂肪和高能量的饵料,进行强化培育,以增强其体质。越冬期间应保持环境安静,防御敌害和水质变坏。

    (二)蝌蚪的管理

    不论是早期、中期或后期蝌蚪,其日常管理工作基本相同,主要是抓好控制水温、调节水质、合理投饵和清除敌害等项工作。

    1、定期巡池、做好记录 每天早晨与傍晚必须巡视蝌蚪池,及时记录高温、水温、水质和蝌蚪生活状况(如有无浮头现象,饵料剩余情况等),发现问题及时处理。尤其是要注意刚孵出的蝌蚪以及变态高峰期的蝌蚪,因这段时期是蝌蚪最危险的阶段,稍不小心就会造成死亡。因此,要特别精心管理,保持水质新鲜,定时投喂,并在饵料中添加少量的酵母粉和穿心莲粉等,可起到防病作用。

    2、控制水温与水位 棘胸蛙蝌蚪对水温和水质较为敏感。当水温高于28°C时,活动能力开始下降,食量减少,生长发育受到抑制;若水温高于32°C时,则要及时换水,防止蝌蚪死亡。因此,要加强水温和水质的监控。水温过高或过低,都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,使水温保持在18°C~26°C,为蝌蚪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。在夏季和冬季,池上药搭棚、加盖,以避免高温和严寒。

    棘胸蛙蝌蚪的耐寒能力略强于耐热能力,所以其越冬成活率高。在我国南方各地,下半年孵化出来而来不及变态的蝌蚪,在不采取加温的条件下,一般都能顺利越冬。其致死水温为0°C~1°C。在一般情况下,蝌蚪池的水位深度应保持在25厘米左右,待有少量蝌蚪开始长脚变态时,水陆比要保持在4:1.

    3、控制水质 水质好坏对蝌蚪的生长发育影响颇大。培育蝌蚪的水质尽量做到“肥、活、嫩、爽”,透明度50厘米左右,水质清新,无污染,溶氧量应高于3~5毫克/升,盐度低于1%,ph值6~7。一般来说,只要水体无毒,无工业污染,培育水质注意合理施肥,经常更换薪水,适量投喂饵料,并定期清除蝌蚪粪便、残饵和控制水中浮游生物的数量,这样的水质均适合蝌蚪的生长发育。如水中酸碱度不适中,则可用石灰水、碳酸或醋酸等化学药物加以中和;如发现蝌蚪浮头现象较多,则需要添加新水或让谁循环流动。或用鱼浮灵粉按每667平方米1千克左右施放,也可施用活性沸石、高锰酸钾等来增加水中溶氧量。

    水质的肥与瘦,可直接影响蝌蚪的生长月变态。水质肥,则容易污染,既消耗水中溶氧,又由于有机物厌氧发酵产生硫化氢和甲烷等有害气体,使蝌蚪受到伤害甚至死亡。一般判断水质的好坏可用肉眼观察水的色度来估测。

    一般水质清水层为30厘米左右,则表明水质肥度适中,生物饵料丰富,如果发现水体变质恶化,则要及时换水,换水量通畅为1/4~1/2,不宜过多,防止温差过大。

    4、池水消毒 要保持池水清洁,特别是高温期尤要注意这一点。水体要求3~5天消毒1次,食物残渣、粪便及时清除,发病或死亡蝌蚪应随时捞出。一般水体消毒用的药物有二氧化氯或高锰酸钾,用量和用法按产品说明书即可。

    5.扩池养殖 刚孵出的蝌蚪因幼小嫩弱,不宜搬运,应在孵化池中培育10天后,再视密度状况分池培育。再经1个月左右的培育,蝌蚪个体差异增大,应适时扩池养殖。

    合理的放养密度有得蝌蚪的生长发育。从孵化出至10日龄的蝌蚪,每平方米放养2000-1000尾;10-20日龄的蝌蚪,以1000-300尾较合适。30日龄至变态为幼蛙之前的蝌蚪,放养密度以300-100尾为宜。当蝌蚪由一个养殖池扩大到另一个池中养殖时,应注意不要引起生态条件的突变,以免发生疾病造成损失,但水温差不要超过1℃-2℃。环境条件的变化,宜在可忍受的范围内逐渐改变。尤其是在密集状态经长途运输的蝌蚪,刚投放于养殖池时更在注意这一点。

    6.及时处理蝌蚪严重浮头现象 蝌蚪如长久在水面漂浮露头,或处于不活动状态,则为缺氧所引起。

    水温较高时,黎明前后蝌蚪一般在水面上浮头,说明水中溶氧量不足。如日后不再浮头,则说明轻浮头,问题不大。但如天气闷热,蝌蚪在前半夜甚至傍晚就出现浮头现象,这表明水中非常缺氧。水质恶化,必须立即换水或开增氧机进行增氧,或撒施漂白粉(使池水达到1毫克/升的浓度),以杀死水中过多的浮游生物。遇到这种情况如不及时采取抢救措施,则可能导致蝌蚪大批死亡,甚至“全军”覆没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